河北理财网综合(丹青)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,不法分子将罪恶之手伸向了防范意识薄弱的老年群体。从以投资理财高回报为诱惑、到以治病救命为诱饵、再到冒充亲友借款等多种骗局让人防不胜防。阳光人寿河北公司发布风险提示:“不听不信不转账,老年防骗有妙招”,为老年人筑牢信息财产安全“防火墙”。
一、案例介绍
张大爷自从退休后,独自居住,喜欢关注一些养生信息。某天他接到一通电话,对方称是“养生专家”,并准确说出张大爷的姓名和身体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,让张大爷放松警惕,和对方沟通中透露了更多个人信息。“养生专家”借机向张大爷宣传“赠送养生产品”,包含私人定制养生服务、定期“专家上门理疗”服务等,还向张大爷发了一些理财投资公司、专家及医院的资质,增加可信度。张大爷信以为真,按照对方讲述的操作步骤并转账5万元,转账之后,张大爷满心欢喜期待享受服务,却没想到“养生专家”电话再也打不通,张大爷急忙向孩子寻求帮助,这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。
二、案例分析
案例中,不法分子首先通过非正当渠道获取张大爷个人信息,利用老年人想要长寿、注重养生的心理,通过伪造医院及专家资质,增加可信度。张大爷养生心切,对陌生人和陌生事件识别真伪的意识和能力降低,最终导致财产损失。
三、风险提示
(一)提高警惕,特别防范陌生电话
老年人要牢记“不听、不信、不转账”原则,遇到涉及钱财的电话、信息等一定要三思而后行,及时与家中儿女商量,不轻易转账汇款。如遇必须转账的情况,则要亲自到银行操作。
(二) 核实身份,多方求证信息
要注意甄别网上证件真伪,对于“专家证书”“专利证书”等要多核实,注意使用官方网站或正规渠道查询到的号码,而非对方提供的号码,不会核实的情况下及时寻求儿女帮助。
(三)保护隐私,不随意透露信息
不随意在网络或陌生电话中透露个人姓名、身份证号、健康状况、家庭住址、银行账号等重要信息,保护好个人信息,避免信息泄露带来的风险。(阳光人寿供稿)
 |
网友评论 |
|
|
|
|